q345d鋼板切割【資料來自于中石油百科 |
| 發布者:無錫立碩物資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11-6 7:49:38 點擊次數:221 關閉 |
延長石油是我國的天然油礦之一, 1905年建廠;1907年打成“中國陸上口油井”,同年建成煉油房,結束了中國陸上不產石油的歷史。 1934年,國民政府成立陜北油田勘探處,在延長和永坪各設辦事所。國民政府從德、美進口鉆探設器材,先后打井7口,雖然均有油氣顯示,但還是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延長油田是中國早出油的地方。民國初年,北洋政府即與美國的美孚洋行簽訂了《中美合辦油礦條約》。其后,中美合作油礦在陜西打了七口井,其中有兩口井出了油,但出油一直不多。1933年前后,政府曾派地質專家到陜北作過專門調查。1935年中國人在那里打了幾口井,獲得了工業由流,還用蒸餾式的土辦法煉出了汽油、柴油!旰箨犖閿U大,建成了兩個鉆井隊。1936年5月,陜北紅軍占領了延長一帶。油礦雖然換了主人,但生產—直在正常進行著。 在抗戰時期延長石油生產出汽油、煤油、石蠟、油墨、擦槍油、凡士林等產品,不僅保證了中央機關、邊區政府的用油需求,還換來了大量的布匹、鋼鐵、機器設和短缺物資,被譽為“功臣油礦”。 1944年,毛主席為陜甘寧邊區特等勞動模范、延長石油廠廠長陳振夏題詞“埋頭苦干”。建國后,延長石油先后為國家大油田的開發和建設輸送了千余名管理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 1920年底,中國地質學家翁文灝等人經過實地調查,寫出了關于甘肅玉門石油地質情況的報告。此后不斷有人建議要開發玉門石油,而且此事還曾得到了國民政府實業部的肯定,蔣介石也曾“原則同意”,但由于中央政府不出錢,地方政府不積極,所以開發玉門石油的事情就一直停在議而不決的層面上。 直到抗戰爆發,到處都在鬧“油荒”,開發玉門石油才又一次提到國民政府的決策日程。在推動國民政府開發玉門油礦的決策階段,翁文灝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翁文灝時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部長、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1938年6月,他在聽取了地質學家孫健初探勘玉門石油資源的匯報后,拍板決定在漢口成立甘肅油礦籌處,具體負責開發玉門油礦的各項籌事務。 翁文灝親自去找中共駐漢口代表周恩來。他開門見山地說明了開發玉門油礦對于抗戰的意義,希望能得到及陜甘寧邊區政府的支持。 周恩來聽了翁文灝的話,非常爽快地資源委員會主任翁文灞回答:“這是關系支援抗戰的大事,開發大后方石油,我們一定全力支持,翁先生盡管放心,可以盡快派人去調運。”周恩來還主動提出辦油礦需要特殊工程技術人才,延長油礦的工程技術人員也可以去開發玉門油礦,早一天出油,也早一天對支援抗戰作出貢獻。他還當即派錢之光負責接洽,具體辦理這件事。為了防止出現意外,他還給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和延安發了電報,請有關人員協助資源委員會調運鉆機。 得到周恩來的支持,甘肅油礦籌處代主任張心田隨即趕赴陜北。在延安,高崗、肖勁光等中共領導人先后會見了他。邊區政府第三局和八路軍后勤部軍工局派出熟練技工陪同張心田趕赴延長油礦,協同拆裝機器設。在拆遷過程中,邊區政府幫助解決了很多具體困難,從鉆機到動力設,從鉆頭到鉆具,全部配齊,使之一到玉門即可安裝開鉆。延長的兩臺鉆機準好以后,國民政府派不出汽車,張心田又打電報給李強,請求中共派車幫助運輸。盡管當時邊區的車輛十分緊張,但八路軍總部還是先后派出13輛汽車,把兩臺鉆機及其配件運到了咸陽。在裝運中,由于鉆機不在公路旁,邊區政府又動員了很多群眾,把鉆機搬到公路邊,裝到汽車上。 延長的這兩臺鉆機運到玉門后,油礦籌處就是用它們—連試打了6眼“發現井”,井井見油,證明玉門油礦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紫槲醮蠊P一揮批給500萬美金要大規模地開發玉門油礦,難解決的問題還是資金。 1940年9月,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錢昌照和專員孫越崎、中國銀行總稽核霍寶玉門油礦總經理孫越崎樹及西北公路局局長宋希尚等人到玉門油礦調查,并與嚴爽等一線技術管理人員商量,草擬了一份開發玉門油礦的計劃,估算需要500萬美元。 在戰時,讓政府拿出這么一大筆錢,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果然,計劃和預算一拿到行政院會議,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對。教育部部長朱家驊說,他前不久去敦煌視察,回程時路過玉門,順便去看了一下,在那塊草木不生的荒野戈壁上,要開油礦,生產汽油,在抗戰期間肯定是用不上的,F在外匯這樣緊缺,有限的美元應該用來購買兵工器材,不應該用在遠水救不了近火的開發石油方面。朱家驊早年留學德國,學的又是地質學,在這方面是內行,他的話就很有影響力。隨后,陳果夫、徐堪等人也發言贊成朱家驊的意見。 翁文灝在會場坐著,見到會上的意見一邊倒,知道再說什么也不管用,便一言不發。翁文灝知道,關鍵性的人物是行政院院長兼財政部部長孔祥熙。為此,翁文灝帶著孫越崎去孔府拜訪。 孔祥熙:“請翁部長監督,這話說得好,我當然放心,我看翁部長要你做總經理很合適,我也很同意。”說著就痛快地在他們的計劃書上簽了字。 1941年3月16日,甘肅油礦局在重慶成立,隸屬于資源委員會。局址設在重慶牛角沱26號及上清寺29號。孫越崎被任命為總經理。孫越崎走馬上任后,迅即在重慶招兵買馬,籌物資。 進口設指望不上,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鉆井、采油等機械設。這自然又要克服重重困難。首先是材料短缺,特別是沒有鋼材。戰時鋼材是奇缺物資。為了找到鋼材,孫越崎四處奔走搜尋。他聽說重慶附近的長江里有一些過去的沉船,船體就是一塊塊的鋼板。他就馬上組織人去打撈。打撈上來以后,再把船上的鋼板切割下來。又聽說宜昌附近的江底有被日機炸沉的鋼管,又趕快把油礦和員工帶去搶撈。重慶市里還有一些內地遷來的工廠里堆放著一些廢鋼鐵,也被他帶人搜羅一空。 油礦上上下下團結一心,克服了干難萬難,終于將那些廢舊鋼材和各種零配件,組裝加工成了一臺臺鉆機、抽油機、發電機和煉油爐。依靠這些設,油礦硬是在千里戈壁灘上打出了原油。到1941年,玉門油礦生產原油11.812噸。1942年,產量較上一年提高了9倍,玉門油礦生產的石油占到當時國內石油產量的90%以上。在生產原油的基礎上,油礦煉油廠不僅生產了汽油、柴油等成品油,而且還能夠生產專供飛機使用的航空汽油。后來美國空軍從成都起飛轟炸日本東京,就是用的玉門油礦生產的航空汽油。外運石油的公路用馬步青的名號命名。 當時鐵路還沒有修通,油礦運輸起初全靠汽車。1939年3月,油礦買了自己的輛汽車,以后隨著運輸任務加重,汽車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到1941年,已經擁有了540輛汽車,這在當時是一支相當龐大的運輸力量了。但由于路面坑洼不平,汽車受損嚴重,而戰時汽車配件奇缺,待件停修的汽車常常占到一半。 玉門油礦的運輸線南起云南昆明,北達新疆烏蘇,跨越西南、川陜、西北,公路干線公里,其中以重慶到玉門的2500公里為油品南運的主干線。在這些線路上,油礦設立了多處運輸站,負責保養公路,供過往司機住宿等。在出了嘉峪關30公里處有個村子叫赤金堡。村旁的路面很陡,油礦的汽車每次開到這里都很費力,成為石油外運的“卡脖子路”。為了疏通運輸大動脈,孫越崎便找到了駐守當地的軍隊長官馬步青,請當地駐軍幫助修路。馬步青是青!巴粱实邸瘪R步芳的哥哥,時任第四十集團軍副總司令。孫越崎與馬步青講好,油礦只管修路士兵的伙食,不再出工錢。為了哄得馬步青高興,孫越崎還說:“你的號名不是叫青云嗎?那么這條路修好以后我們就給它命名‘青云路’,你看好不好?”這一招果然很靈,馬步青很痛快地答應了。隨著馬步青的一聲令下,公路兩側搭起了密密的軍用帳篷,第四十集團軍出動大批士兵,很快修好了“卡脖子路”,于是這條路也就被命名為“青云路”。 從1942年11月起,油礦又探索出羊皮筏運油法。就是用360只羊皮胎綁在木桿竹棍上,制成羊皮筏,每個筏子上可裝168桶汽油,合24噸。一般用四個人駕駛,先用汽車把油品運到廣元,上船經涪江、嘉陵江到重慶。每年至少可以運八次。這種運輸方式既安全叉經濟,大大解決了油礦運輸困難的問題。 玉門油礦所在的“玉門”,位于祁連山北麓的一片平緩的坡地上,因古代的玉門關而得名,相傳古時西域的美玉由此輸入中原,故日“玉門關”。王維的詩句“春風不度玉門關”更使其揚名天下。但在玉門油礦開發初期,這里卻是處在千里戈壁的邊緣。 玉門油礦建設者初的立腳點,是在一個叫老君廟的地方。老君廟,是一座孤懸于祁連山腳下的小廟。小廟位于一個山坡上,坡下有條小河,是祁連山上的雪水沖流而成。老君廟地處海拔2米的荒原上,水源枯竭,若沒有這條小河,則玉門油礦完全無法開發,所以后來人們稱這條小河為“石油河”。 老君廟在沒有開發之前,可以稱得上房屋的就是那座老君小廟。油礦早的先行者到達后將蒙古包搭在小廟邊上,人們住在蒙古包里,借用小廟架鍋做飯。后來用泥土和芨芨草在山坡上搭起矮矮的土屋,員工食于此,居于此。早期,這些房子十分簡陋,密密地排在東崗腳下。 老君廟地處祁連山北麓,不但緯度高,海拔也高,一年中有半年冰雪封凍。隨著生產的發展,宿舍和辦公處所的建設迫在眉睫。但是戈壁灘上的沙質土,根本不能燒磚瓦,蓋房子全靠“干打壘”。
玉門油礦孤懸于荒漠中,初的食品是靠牛車、駱駝車運,后來才有了汽車。西北沙漠,公路簡陋,運輸成本很高。因此,油礦開始只能努力保證員工的糧食供應,新鮮蔬菜、瓜果根本無法運到。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從總經理到普通員工,人人懷抱抗日救國的熱情,不計名利,不懼艱險,從幾頂帳篷起家,漸漸聚集起了近萬人規模的石油建設大軍。在短短的幾年間,把孤懸荒漠的老君廟,建設成為大后方的新型工業城。隨著生產的發展,油礦員工的生活條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油礦相繼蓋起了辦公樓、員工宿舍,還辦了農場、牧場,員工可以吃上自己生產的糧食、肉品和蔬菜。昔日荒涼的老君廟,出現了一座萬人居住的小市鎮,鎮里有商店、醫院、學校、影院,被當地人稱為是大西北的“小”。【資料來自于中石油百科 石油史話玉門油礦:國共抗戰合作的典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

